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新时代好少年”十佳标兵】刘可名:诚实守信 笃行致远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2024-01-19

诚信守礼“新时代好少年”标兵

高二11班 刘可名

MTQT%PUT(27UKIA@QIHRKHB

 

一、诚实守信修身心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直是我的座右铭,诚实守信这一原则,贯穿着我学习与生活全过程。于我而言,诚信是一种内化于心,忠实于我内心积极向上思想的品格;诚信,更是外化于行,承载着我对家人、老师和同学们的一份责任。

(2019年暑假东荆河徒步)

我对“守信”的认识起源于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暑假。假期之后,我将由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学生,彼时的我,不仅需要蜕变外在的身份,更需要一份心智的淬炼。在那个骄阳似火的盛夏,在父亲的亲身带领下,我背负着帐篷、炊具、饮用水等必备行李,从武汉黄鹤楼出发以仙桃为目的地,沿着长江与东荆河沿线河岸,开始了为期三天、长达100公里的徒步旅行。无论是酷日当空无遮无蔽的河岸,还是荆棘密布、虫蛇出没的林间小道;无论是30公斤的负重还是夜间露营时蚊虫与暑热的交相骚扰;无论是同行的同龄友人因中暑退出行程,还是亲友劝说放弃,都未中断我前进的脚步,我必须忠守我向爸爸,更是向自己许下的信诺。我沉默不语跬步前行,坚持按既定的计划,每天徒步完成6万步约30公里的行程。这一份忠守是一种品质同时也是一种信念,它在完善我的品格的同时也赋予我一股强大的力量:一旦许下诺言设定目标,只要保持自己的节奏,保持自己现行的动力,就一定能坚持到底,实现目标交付诺言。此行,我收获的远不止100公里负重徒步这一经历,更夯实了一个克难守信的自我。

关于“诚实”,我的感悟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同学。自小到大,在学习和生活中,我的父母一直给予我充分的尊重、理解和足够的自由度。例如,我可以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和零花钱、也可以自我管理手机、IPAD、笔记本等电子产品,这是父母对于我的信任,我自当以诚实回报;在学习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我的课堂学习进度、课后自习效果寄予厚望,他们给予我足够的指导,而不干涉,这是老师对于我的信任,我自当以诚实回报;日常与同学相处,我们开诚布公的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在互帮互助展中开良性竞争,诚意待人戒虚戒假的氛围之下我与同学们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在共同成长中建立

起了深厚的友谊。诚实的为人处事态度,引领我更加务实、更加专注,更能把握核心价值,也带给我更为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成长空间。我感恩师长同辈,正是他们的一言一行为我注入了“诚实”这一宝贵品格。

二、感恩守礼树新风

我常感自己幸运,能在华师一附中初中部渡过充实又快乐的三年,也即将在华师一附中完成自己的高中学业。在这个过程中,我受教于诸多契合校训“厚德、博雅”精神的老师,结识了很多与我一样,默默践行和追求着“笃学、敏行”的同龄人。“我既受益于华师一给我营造的优质学习环境,我必愿意为这个集体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这是我在初中二年级竞选华师一附中初中部学生会纪律部长的竞选词。此时,我用这句话来勉励我的高中时光以及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2023年的4月,我和几个初中同学返校探望初中的任课老师们,向久违的老师们汇报高中的学习生活状况。当看到班主任曾庆善老师正在为毕业班中考的事情忙前忙后,我们仿佛时光倒流般回想起了去年此时此刻的自己,一下子回到当时那种紧张与压力之中,不禁感慨万千。感慨来源于那时奋发的自己,来源于当下即将面临中考考验的学弟学妹,更来源与甘当阶梯培养输送一届又一届学生,自己原地返回再次循环的敬爱的老师们。

(给2023届初三学子的一封信)

我当即决定,由我执笔,汇总提炼几个同学的心得,起草了给2023届初三学子的一封信。在信中,整理了我们考前、考时及考后的心得体会及相关建议。这封2千字长信,文笔稚嫩,唯有真实真诚动人,原本只是打算给班主任班上的学子参考,不想华师一初中部以“中考必胜红包”的形式郑重的发放给初三年级每一个中考学子。我感念母校,期盼有回报之机,实则母校在我毕业之后,仍在以无比欣赏的眼光,无比包容的胸怀滋养着我。

在过去一年多的高中生活中,我积极参与班委会一起谋划组织全校合唱比赛、课本剧比赛和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等集体活动,以实际行动为高二11班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更与11班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为华师一这个大家庭增加了一抹亮色。

(2023年校园课本剧大赛中扮演阿新)

在我看来,“守礼”来源与“感恩”。因为感恩方知守礼。小到个人与家庭与集体、大到个人与国家,如发生分歧或者利益冲突,当作何决断?社会礼仪、行为准则、君子气度不仅仅需要以”知晓“为前提,知行合一更缘于一个人内心充满感恩。感恩于集体、家庭、祖国的哺育,而后方有维护、贡献的意愿与行动。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我的卧室,挂着我2021年书写七个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这几年学习的最大驱动力和个人发展目标。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这三个问题,我一直在思想上感悟行动上修正。

在初中时期,我曾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义为考上华一高,为下一步高考做准备。在这个前提之下,我迷惘了。若年级前50名晋级华一高,而我经过紧张的三年学习名次在51,是不是意味着失败?那什么是成功?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会浮现于我求学阶段,步入社会之后面对更为繁杂的视听,我更需在内心能笃定的确认:何为成功?恰在这时,我观看了影片(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如若一个人能够志存高运,心怀家国,那么一时的挫败、个人的得失是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我回头审视我自己书写的那行大字:腹有诗书气自华,什么是“气”,何为“华”,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从思想上进一步理解了学习的意义。

“为何学”得到了解答,“学什么”“如何学”就应声而解了。在课堂上,我对每一门科目、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持续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课后,我善于时间管理,能结合自己的学习曲线科学分配学习时间,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达到劳逸结合,效果更佳。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来 ,周末和节假日我坚持去湖北省图书馆去完成作业和自主自习任务,多年坚持之下,不仅自己收获很多还带动了身边的同学一起前往,共同在学习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24 /

01-19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