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六期)戏剧类:“戏剧经典”(四)-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六期)戏剧类:“戏剧经典”(四)

作者:

2023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5-05-26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3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阅读推荐的戏剧类优秀作品专辑(四)。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吴竺轩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戏剧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樱桃园》(【俄国】 契诃夫 著)

2、《麦克白》(【英国】威廉•莎士比亚 著)

3、《西厢记》(王实甫 著)

 

 

指导教师:吴竺轩

女,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自入职以来,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四篇,曾获“湖北好课堂”一等奖。

 

【导语】

戏剧的殿堂包罗万象,其间有历史的低语,也有现实的吟唱;有真情的火花,亦不乏理性的光芒。聚焦的空间,集中的冲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光影交错的剧场里,一幕幕都是生命的绽放。

于各式面孔中洞察人性幽微,于酸甜苦辣中演绎世态炎凉,于暴风骤雨中划动命运船桨,于悲欢离合中书写爱与希望……戏剧是社会的镜像,也是人生的缩影。每一部戏剧都是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世界,穿越时空,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与角色共历悲喜。

 

“悦读·乐享”推荐人:蔡怡然(高二13班)

阅读推荐:《樱桃园》(【俄国】 契诃夫 著)

【书籍概况】

本书讲述了俄国地主留包芙和她的家人因欠债不得不拍卖樱桃园的经过。

 

【推荐理由】

《樱桃园》作为契诃夫生平创作的最后一部戏剧,寄托着他为从苦难和迷惘中解救俄国人民的做出的最后探索,富有时代价值,值得品味。

 

【书海拾贝】

特罗费莫夫:……您想一想吧,安妮雅:您的祖父、曾祖父以及您所有的祖先都是农奴主,拥有许多农奴,这个花园里的每棵樱桃树上,每片树叶上,每个树干上难道不是都有人在瞧着你们,您难道没有听见说话声吗……

 

【读书札记】

在我的印象中,戏剧由于其表演的需要,通常都极注重情节上矛盾冲突的设置,譬如《雷雨》中描写的私人情欲与伦理道德的冲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鲜明的矛盾意味着故事情节必然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身心。这也使得戏剧作品通常有着固定的大框架,故事发展的开头、高潮、结尾划分明确。但契诃夫的戏剧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矛盾隐藏在人物本身上,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展现人物的性格、语言、行为动机,引发观者的思考,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色。《樱桃园》作为契诃夫的最后一部作品,更是将他对于俄国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向往与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

樱桃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形象,且大多都有着一定的矛盾性。譬如樱桃园的主人留包芙,故事中她丧夫丧子,在巴黎被情人骗光了钱财,也间接导致她不得不拍卖从小居住的樱桃园,即便如此,她面对情人的恳求还是义无反顾地表示出自己的爱意,而面对樱桃园的拍卖却无动于衷,不断地逃避,直到樱桃园真正易主才后知后觉地感到悲哀,至此,一个从小生活在温室中的单纯、愚蠢、怯懦的形象便展现在人们眼前。还有“永远的”大学生特罗费莫夫,作者借他的口揭示了美丽的樱桃园是建立在数代农奴的血肉之上的残酷事实,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全新的俄国的期盼,可在阅读中我们又会发现,特罗费莫夫并不代表正义,他会因为自己三十岁了还没有情妇而愤怒,却又敢怒不敢言;他向往革命、向往新生活,却从不付诸实践,软弱无能,不过是用学识掩盖自己内心的空洞腐朽的鼠辈。看到这些人物的悲哀,观者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可不能这样啊!这便是契诃夫的戏剧的成功之处,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代替了跌宕起伏的情节给予人们心灵的震撼,娓娓道来的讲述如细水长流般深深浸润了观者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起到教化作用。

故事的结尾,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去处,且不问将来,似乎是个美好的结局,唯有一个人,菲尔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奴,农奴革命之后留下来成为留包芙的听差。故事以他的死亡和樱桃园的毁灭为终结,一方面,他的死令读者惋惜,一个被奴役了一生的人,直到最后都没能醒悟;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作者对革命道路的最终认知:只有铲除过去的一切,才能迎接新的未来。当然,不必担心知道了结局,只有在阅读中一步步深入了解每一个人物之后,才会在结尾真正体会到那发自灵魂的悲哀与震撼。我想,这便是契诃夫的魅力所在。

 

吴竺轩老师点评:

文学理解是一种很玄妙的存在,我们很难跨越时代和背景去真正理解一部外国作品,但同时一部经典之作,又能让人跨越时代和背景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不能理解樱桃园背后的种种,却能感受到那种发自灵魂的悲哀与震撼,这不仅是契诃夫的魅力所在,也是经典文学作品永恒的魅力所在。

 

“悦读·乐享”推荐人:肖雅心(高二16班)

阅读推荐:《麦克白》(【英国】威廉•莎士比亚 著)

 

【书籍概况】

《麦克白(Macbeth)》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大体上是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麦克白》讲述了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对权力的贪婪,最后被推翻的过程。

 

【推荐理由】

命运的无常、贪念与权力的交织,在平淡却深刻的字句中勾勒出人性中阴暗的那一面。透过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麦克白》背后深刻的现实意义——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莎士比亚用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所导致的罪恶与毁灭。

 

【书海拾贝】

(麦克白夫人): 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悔恨通过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来,你们这些杀人的助手,你们无形的躯体散满在空间,到处找寻为非作恶的机会,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来,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己,让我的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下的伤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着“住手,住手!”

 

【读书札记】

握住自己的命运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先知吗?想必答案是不相信。人怎么会有能力预知未来呢?如果他就在刚刚预测了你未来会经历的两件事,并且其中一件事情迅速得到了印证,那么你会相信他吗?答案似乎变得不再那样坚定了。我不清楚如果我真的站在了这样一个命运的岔路口,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麦克白选择了相信。他认定,坐上宝座、带上皇冠是他的命。

故事的开始,一个忠顺的勇士用宝剑为自己劈开了未来。他是皇亲国戚,是葛莱密斯爵士,是英勇的将军,而在此刻,他是女巫口中的考特爵士,是未来的君王。他未曾犹豫,斩钉截铁地认为这是胡言乱语。但在远方传来喜报,考特爵士的尊号加身时,他犹豫了。他开始思索,或许这就是自己的命,一步一步最终走向权力的巅峰。但贤德的君王、闪烁其词的预言,让他不得不怀疑一切的真实性。所以,他选择将一切烦心事倾诉给枕边人,以求慰藉。而他不知的是,书信的另一端,是荣华富贵挑起的贪欲在无限滋长。最终,他举起了勇士的长剑,弑君篡位。剧本中,麦克白有无数次回头、无数次犹豫,那是勇士内心的忠义与贪欲之间的较量。但最后对权力与王权富贵的渴望占据了上风,或许在看到邓肯的鲜血、班柯的魂灵时,他也挣扎过,怀疑过,可是他还是选择完成别人的预言——“走向了”自己的命运。“成功之路必定布满鲜血与尸骨。”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麦克白反复用“必要的牺牲”麻痹自己,在夜晚时忏悔,于天明时再次扑进权与利的追逐中。自此,麦克白彻底堕入贪念织起的深渊,开始了从考特爵士到暴君的转变。手上的鲜血再也洗不干净,他也不再是提刀杀敌的勇士。

麦克白何尝不知道这一切是偷来的、抢来的、拿无辜的生命换来的,所以他恐慌。他怕这一切只是一场光怪陆离的梦,他怕别人瞧见他皇冠下沾满鲜血的手。因为拥有过,所以更怕失去。于是,追杀曾经的同伴,排开一切逆言,一遍一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内心短暂的安宁。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此时,曾经的皇子率领军队,意图夺回皇权,麦克白又一次陷入了恐慌。这一次,他选择去询问自己的命运。他不再相信自己举起宝剑的双手,他只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命运。由此,剧本中对于命运的讽刺达到了第一个小高峰。麦克白用自己手里的剑筑起了考特爵士的名号,同样,他也用自己手里的剑杀死了邓肯,爬上了镶满宝石的王座。他用自己的行动与选择印证他的命运,却反过来相信命运本来便是这样。“勃南的树林不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以为命运依旧眷顾他的麦克白,再次沉浸在了上位者的安逸与自在中。他睡了个好觉,以为能等来预言里美满的结局。但妻子的死讯比大捷的消息来得更早,而他望向窗外,勃南的树林真的在向邓西嫩高山移动。此刻,麦克白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终是败给了自己的命运。

预言中班柯的子孙最终没有登上王位,自此,故事对于命运的讽刺达到了最后的高潮。如此安排可谓无比精巧,同是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勇士,有人选择相信预言中缥缈的未来,有人选择平平淡淡过好一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透过阴暗晦涩的预言,班柯或许也看到了荣华富贵,但透过一切,他瞥见了命运的造化弄人,为臣为君,不过只是一念之差,而非天意。麦克白命运悲剧的可笑,在弗里恩斯平淡的后半生的对比之下,蒙上了一层晦暗的色彩。或许这样也是一种命运印证,女巫的话不过是一阵邪风,恰好燃起了麦克白心中贪欲的火种,若是没有根源上的这枚火种,没有对权利的追逐与渴望,那么这欲望的火也不会熊熊燃烧,以致反噬其身。

那有什么命运呢?不过是一次次道德与欲望的对弈,随心所欲或是谨言慎行的选择罢了。或许在多年后,回望自己做出的选择、流过的汗水,你才得以窥见这背后的利益、权势、人性牵起的丝线。“离地三尺有神明”,无愧于心,自有天意眷顾。

 

吴竺轩老师点评:

“命运”一词何其博大,又何其沉重。我惊讶于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坚定地奔赴自己命运的无悔。固然造化弄人,但也要相信人定胜天;或许事不如意,却也要保证无愧于心。“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愿你我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有一颗能望向月亮的澄澈心灵。

 

“悦读·乐享”推荐人:雷雪瑶(高二17班)

阅读推荐:《西厢记》(王实甫 著)

 

【书籍概况】

《西厢记》乃古典戏曲经典。张生莺莺情事动人,红娘巧促良缘。其词藻华美,情节跌宕,于礼教束缚中展爱情华光,魅力传世不朽。

 

【推荐理由】

《西厢记》堪称古典戏曲的璀璨明珠。人物塑造极为成功,红娘的灵动、张生的痴情、莺莺的娇羞跃然纸上。且文辞优美华丽,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感染力,深刻反映社会风貌与人性光辉,历经岁月仍散发迷人魅力,值得反复品味阅读。

 

【书海拾贝】

1.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2.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读书札记】

情与礼的千年博弈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与艺术的星空中闪耀了千年。观看这部作品,犹如踏入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之旅,在情与礼的漩涡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故事中,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的邂逅,宛如春日里的一场繁花盛景,绚烂而迷人。“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张生的才情与深情在这诗意的表白中展露无遗,而莺莺的娇羞与心动也如藏在花丛中的春莺,欲语还休。他们的爱情,是青春的萌动,是灵魂深处的契合,美好得令人心醉。

然而,这段爱情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下艰难前行。崔夫人的赖婚,如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看似不可逾越。但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张生为了爱情相思成疾,莺莺也在矛盾与挣扎中坚定了自己的内心。在红娘的巧妙助力下,他们冲破礼教的束缚,私定终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离别的场景,既有对爱情的执着,又有对未知的恐惧,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揪心。

红娘这一角色无疑是剧中的一抹亮色。她机智勇敢,仗义执言,周旋于崔夫人与张生、莺莺之间,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为这段爱情保驾护航。她的存在,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与正义。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红娘的行为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和颠覆,她让我们看到了在黑暗的礼教统治下,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西厢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在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以及人们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勇敢抗争,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爱情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而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坚守与担当。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西厢记》的语言优美典雅,富有诗意。剧中大量运用了诗词曲赋,既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动人。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色。这些都使得《西厢记》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虽然封建礼教早已不复存在,但《西厢记》所传达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要勇敢坚定,不畏艰难险阻。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人,用真心和真情去呵护爱情的花朵。

合上终扉,《西厢记》的故事暂告一段落,然余味流转,生生不息。它让我在感受古代爱情魅力的同时,也对人性、爱情、社会等诸多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场情与礼的千年博弈,将永远在文学的舞台上演绎下去,于历史长河中长存,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

 

吴竺轩老师点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曾经如是评价道。《西厢记》虽然只是一部才子佳人作品,没有那么厚重的社会根源,没有那么深远的作者兴寄,学生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正向的感情和能量,并为之感慨震动,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恒久的魅力吧。

2025 /

05-26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