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五期)小说类:“人间百态”(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五期)小说类:“人间百态”(三)

作者:

2023级高二年级I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5-04-21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3级高二年级I部同学阅读推荐的小说类优秀作品专辑(三)。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董霁宇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小说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巴别塔》(匡灵秀 著)

2、《悲惨世界》(【法国】维克多·雨果 著)

3、《长日将尽》(【英国】石黑一雄 著)

 

指导教师:田村童

女,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1部语文教师。

 

导 语:

加缪曾说:“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本。在这条虚构的混沌之河中,流淌的却是真实的欢喜与哀矜。在小说中,我们得以目睹上千年的文明,得以窥见人性的幽微曲折,得以翻阅无数种命运、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最重要的是,在遍览生命无数“想象的可能性”之后,我们才得以抵达最真实的自己。

在《第七天》与《天蓝色的彼岸》中,我们循着作者或朦胧或纯真的诗意,学着面对生命中那份“不可承受之轻”;在《悲惨世界》与《罪与罚》中,我们会看到,看似微末的“爱”,却成为一切苦难与矛盾的最终救赎。合上书卷,在回味或跌宕或平静的情节之余,我们或许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是自惭形秽于过着一种“未经审视的人生”,亦或是仰望着那澄澈的光明,心生希冀?

不论是哪一种,小说始终在努力引领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现在,就翻开一本小说吧,让我们“一直读书,一直痛苦,一直爱着从痛苦荒芜中生出的喜悦。”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在一生中,这实属难得之事。

 

“悦读·乐享”推荐人:龙思鱼(高二3班)

阅读推荐:《巴别塔》(匡灵秀 著)

【书籍概况】

当19世纪20年代瘟疫席卷广州,全家死于疫病的罗宾被突然来访的洛佛尔教授救治,飘洋过海进入“世界翻译中心”巴别塔学习。“翻译+白银=魔法”当语言的魅力借白银为载体具象化,翻译的魔法帮助大英帝国舰队走向世界,并将各地的资源收入囊中。初入巴别塔的罗宾醉心于翻译的魔力,却在发觉自己所钟爱的翻译魔法成为帝国侵略的帮凶,即将危害自己的家乡时,他陷入了迟疑与犹豫。

 

【推荐理由】

一方面,本书涵盖大量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基础知识,跟随罗宾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了解不同翻译学派的异同;另一方面,本书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工业革命和白银,其中不乏发人深省的对自我与民族,学术与国界问题的探讨。此外,故事发展中不同性别,种族与阶级的人之间的火花,也带领我们对真正的自由与平等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书海拾贝】

这时,罗宾在头脑中看见一张巨型蛛网:棉花从印度运向英国鸦片,从印度运往中国白银,在中国换取茶叶和瓷器,一切财富随即又流回英国。这听起来太过抽象,仅仅涉及使用交换和价值的范畴。但它终将变得不再抽象,你终将意识到你就生活在这张网中,你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剥削,你终将俯视这一切,看到殖民劳工和殖民地痛苦的全貌。

“你怎么可能明白。你的族人收割着帝国的果实,我们的族人却什么也没有,所以闭嘴吧,好好听听我们试图告诉你的事就行,他们对我们的国家所做的事是不正当的。”拉米的声音变得响亮而严厉,“我接受的训练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使用我的语言,为了方便他们的统治而翻译法律和文本,与此同时,印度、中国、海地还有帝国全境和全世界的人们却在饿着肚子甚至饿死,只因为英国宁愿用白银去做帽子和羽管键琴,也不愿意做一件善事。这同样是不正当的。”

 

【读书札记】

“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处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你想到的,或许是趁工业革命之势雄起,垄断白银的大英帝国,或许是固步自封命悬一线,白银外流不止的大清王朝。也许,在历史的另一种可能里,紧紧联系两国的白银,会被赋予另一层含义;而你,一个平平无奇的广州小孩,将以嚼舌人的身份入局,做出你的选择。”

从童年的疫病与痛苦中逃出,罗宾在神秘的洛弗尔教授的帮助下进入巴别塔内学习。巴别塔是这个世界的翻译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塔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学者,借助翻译使魔法生效:翻译不可能完美,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丢失或扭曲的含义就被银条捕捉并呈现,而刻字的银条是帝国力量的源泉,它使英国的舰队所向披靡,促使白银工业革命诞生,还帮助英国人把全世界的白银卷入囊中。

巴别塔是美好的,它充满了阳光、花香和书卷气,具有积淀已久的学术氛围。或许是身在局中未曾察觉,或许是内心怯懦不敢面对,少年时的罗宾并没有放眼塔外的世界,去深思白银所引起的那些暗潮汹涌。他只是冲撞进了语言与翻译的奇妙世界,醉心于研究古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词根、词源、语系的演变与发展。在这里,他遇见了志趣相投、相见恨晚的挚友,与他共享对翻译纯粹的热爱。巴别塔特有的学术氛围使得不同出身的他们走出童年的阴影,打破肤色、性别和阶级的桎梏,共同遨游在词法与语法构建起的乐土之中,享受灵魂之间的碰撞。不论是在凌晨三点的图书馆,还是在静谧午后的绿茵湖边,那些无需刻意修饰的辩论交流,或是身世坎坷的可怜人们彼此依偎,仿佛都在攀登语言的高塔,追寻精神的归宿。但巴别塔也是虚伪的,为嚼舌人这群语言奴隶构造了美好的假象,却窃用他们的成就,以剽掠他们的家乡,来为日不落帝国谋利益。频频活动的赫尔墨斯社、活在黑夜里的“影子”兄长、离奇失踪的学长……带着血腥气和铜臭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昔日里的美好泡影在现实的冲击下分崩离析。是继续假装酣睡于帝国编织的美梦,还是哪怕是蚍蜉撼大树也要忠于故土,奋起抗争?塔内的平和固然令人向往,但殖民与奴役仍在大洋彼岸发生,世界的天平正在倾斜,谁又能旁若无人的雕刻一块即将用来发动战争的白银?

走进巴别塔很难,但走出巴别塔更难。眼见罗宾囿于无法抉择的痛苦,我们也会开始思考:一个人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学术研究与家国利益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权衡?我不知道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在一只脚踏入理想国之际回头,重新体味童年的痛苦,审视自己的所得与所失。才能重燃不甘于被奴役、被利用的心,最终从高塔一跃而下,用生命“翻译”这座塔的罪恶。但是,看着这样一个怯懦却勇敢的男孩,成长为果敢而沉稳的殉道者;看着他告别学术和挚友,追求自由,奋起抗争……这一切总是在我心中荡起久久不平的涟漪。

“语言即魔法,翻译即背叛。”无论多么令人惊叹的魔法也不可以越过人伦与道德的界限,无论富有巧思的翻译也不容许对种族和国家的背叛。在历史的另一种可能里,也曾有过这样一群少年用生命翻译批驳殖民和奴役的史诗。

 

田村童老师点评:

思鱼同学对罗宾的成长刻画尤为细腻。从那个怯懦的少年到果敢的殉道者,罗宾的每一步成长都镌刻着痛苦与觉醒。在罗宾的人生中,同样面临许多选择:是沉眠于虚假的美梦,还是以卑微之身撼动巨木?是听命于个人的欲求,还是回应家国的召唤?然而,真正的勇气并非在理想国中踟蹰,而是能在梦碎之时直面真相,于痛苦中重塑自我。思鱼同学的短评,既是对罗宾壮烈命运的礼赞,也是对读者的一次叩问:当考验降临,我们是否也能如罗宾般,用行动书写忠于正义的史诗?

 

“悦读·乐享”推荐人:刘姝洁(高二4班)

阅读推荐:《悲惨世界》(【法国】维克多·雨果著)

【书籍概况】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冉·阿让的个人经历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悲惨遭遇。小说通过冉·阿让和其他人物的命运,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贫富悬殊、法律的不公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雨果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性的光辉。

 

【推荐理由】

《悲惨世界》不仅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通过冉·阿让的转变和他与周围人物的关系,雨果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救赎的可能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海拾贝】

①禽兽并非他物,只不过是我们品质好坏的具体化而已。它们在我们面前游荡,好像我们灵魂的影子。这是上帝对我们的启示,让我们自省。这样,禽兽既然起到这样暗示作用,那么上帝就没有必要对它加以改造了;再说,改造它们又有何用?实际上我们的灵魂也不尽相同,因此,上帝才赋予人不同的智慧,赋予人们一种可塑性。社会的良好教育可以使任何类型灵魂的优点发扬光大。

②这自然是从狭义方面,只是就尘世间的现象来谈的,不牵涉诸如前生和来生的所谓灵性问题。这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属于人的范畴。有形的这个我不允许哲学家否认无形的那个我。

③一阵冷风吹过原野,树林里漆黑一片,丝毫听不到树叶摩擦的声音,也绝对看不到夏夜那种半明半暗的清光。高大的树桠令人恐惧地抖动着,杂草中枯萎的矮树在林边空地上沙沙作响。高高的野草鳗鲡般在寒风中蠕动,荆棘蜷曲着身体,伸出长臂,似要抓人。一团团的干草在风中急连滚动,好像大祸将至,在仓皇逃常,四面八方。

 

【读书札记】

普世的光明

——读雨果《悲惨世界》有感

我这种已经不习惯长期严肃阅读的人,在真正伟大悲美的艺术面前只能感到震撼又颤抖。那是一种人类天性里潜藏着、却鲜少有人能打磨提炼出的、绝对的智慧与力量;而得到他们的那极少数人,则理应被称为天才,尤其是他们将这样的能力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时。雨果就是这样一个天才。

雨果的作品,尤其是《悲惨世界》,是一种社会现实和浪漫主义想象的完美融合。虽然书中对街垒和革命的描写理想主义多过现实情况,但它其中表达的内核却具有普世的价值:“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部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想说的很多,一时不知从何谈起,那么便谈谈书中最能引起我感慨的1832年革命的部分吧。书中“ABC的朋友们”为什么能成为一种抗争的象征、甚至在后世成为一种典型和标杆的形象呢?因为他们的行动具有普世性,超越了具体的利益矛盾。无论何种议题,何种层面上的抗争,都可以以他们的目标为精神圣像。虽然这种纯粹、模糊却光明的目标听上去可能有些天真,但它能给人以希望。这也是为什么1832年的街垒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物理意义。街垒不是建筑,而是人本身。

在这场文学化的革命中,还原历史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雨果并非历史学家,他将所叙述的事件进行了升华,赋予其超越时空的意义:每一个在街垒中死去的人都望向天空,望向更高的地方。他们的诉求并非某种具体愿望的实现,而是象征着人类普世的进步。

这正是为什么在近两百年后的今天,当世界上的人们面对已然超越十九世纪语境的社会矛盾时,他们仍然会想到伽弗洛什、马白夫,想到安灼拉。他们的形象早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人类向往自由与平等的不灭信念。

雨果作品中的角色——至少是有名有姓的角色,很少不具有“坚强”的气质。沙威,冉阿让,马白夫和安灼拉等人自不必说,就连在爱潘妮、马吕斯与珂赛特的关系中,我们所看见的也只是爱的激情而非爱的虚荣。因此,雨果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高贵的气质。他作品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坚定的,毫不动摇地在“他者”的环绕中保持“自我”。这样,雨果保全了作品的壮丽,牺牲了某种真实。

我不禁回想起几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在一个有着惨白天空的午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情景,四周充斥着灰白和阴暗的氛围,我看着这本书,自此我突然感受到我的灵魂和思想似乎得到了某种升华,我的灵魂和生命从那一刻起就被打上烙印,让我对人世间一切苦难、一切不公都保持一种悲悯的态度,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我的前进,向往着自由、平等和更高更远的理想。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挥舞着红旗、向理想奔去的青年们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度都是一样的,他们心中有比别人更多的爱、爱着人民、祖国、共和、理想。他们已然成为一种象征,会有人翻开史书,缅怀为了理想和新世界牺牲的他们,缅怀他们年轻的生命,缅怀1832年6月5日麻厂街那座街垒。

当然这部作品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本厚度超过牛津词典的书里有太多具有人格魅力的矛盾而鲜活的人物,他们每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三言两语无法概括的,所以我在此不再多加赘述,其中奥秘,则有待读者们亲自去探寻。

 

田村童老师点评:

初读完《悲惨世界》时,我与姝洁同学有着相同的感受。书中的纯真之爱、理想之爱、人道之爱,会令每位翻开这本书的读者动容。正如书中所说:“减少黑暗中人的人数,增加光明中人的人数,这就是目的。……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音节都发射火星。”荒谬当道,爱拯救之。眼望光明、向往光明、站到光明中去。

 

“悦读·乐享”推荐人:张歆妍(高二6班)

图左为张歆妍

 

阅读推荐:《长日将尽》(【英国】石黑一雄 著)

【书籍概况】

《长日将尽》是一部关于记忆、遗憾和人生选择的小说。它以英国管家史蒂文斯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个体在职业追求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展现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推荐理由】

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在于它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以及它对时间、记忆和历史的复杂性的描绘。石黑一雄的叙述方式独特,他通过史蒂文斯的回忆,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生命的旅程。这部小说不仅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它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书海拾贝】

1.人一旦凭借着后见之明,开始在自己的过去当中找寻类似的“转折点”,我想就常常会开始觉得它们无处不在了。

2.毕竟,总是这样没完没了地往回看,总是自责我们当初的生活并没有尽如人意,终究又有什么好处呢?而且对于你我这样的人来说,现实的残酷肯定还在于,除了将我们的命运交付到身处这个世界的轴心、雇佣我们的服务的那些伟大绅士们的手中之外,归根结底,我们别无选择。整日地自寻烦恼,忧心于当初究竟该怎么做又不该怎么做方是人生之正途,又有什么意义呢?你我之辈,只要是至少曾为了某项真实而有价值的事业而竭尽绵薄、稍作贡献,谅必就已经尽够了。我们当中若是有人准备将大部分的生命奉献给这样的理想和抱负,那么毋庸置疑,值得为之自豪和满足的就在于这献身的过程本身,而不应计较其结果究竟如何。

 

【读书札记】

“长日将尽,傍晚是一天最美的时候。”

在史蒂文斯克制的回忆中,情绪暗涌不止。那扇未曾敲开的房门,一遍遍闪回,又一次次被他回避。小心翼翼地度过一生,到头来,热忱追求的却只是一场空。只剩回忆吉光片羽,剪辑、修饰、躲藏、再加一层滤镜……是要欺谁?来不及叹息,纵然长日也将告尽。

在六天的自驾旅行中,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逐渐展开。他的记忆如同一座迷宫,既承载着对昔日辉煌的怀念,也交织着对个人选择的反思;既映射出英国贵族的荣光,也深藏着个人情感的压抑与牺牲。

为了成为一个伟大的英国式管家,史蒂文斯选择了达林顿府,立誓效忠于这位品德高尚的绅士。在他的回忆中,他自认为能力出众、忠心耿耿、对每一件事情都尽职尽责,并为自己努力成为“伟大的管家”而感到无比自豪。他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保有最纯粹的事业信念。可是为了所谓的“成就”,他牺牲了对父亲的陪伴,牺牲了对个人感情的追求,同样还因冷酷的“事业心”伤害了本应幸福的人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存在变得机械化,失去了人性的温暖。这种对尊严的极端追求,最终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或许人各有志,像史蒂文斯一样怀着高度的信仰、奉献毕生的人无疑是崇高伟大的。然而,夜幕降临,纵使外界平静,他的内心也会一遍遍地呼唤:

“我想肯顿小姐一定会回来的。”

“有人说达林顿爵爷是反犹主义者,这我可以保证,绝对不是,达林顿爵爷绝对是妥妥的最高尚的一类绅士。”

一声声避重就轻、躲躲闪闪的话语,一句句看似密不透风的叙述,承载的是信仰被击垮的绝望洪流。史蒂文斯反复美化自己的记忆,试图让自己相信,自己的信念不仅在主观上是伟大的,在现实中亦是同样伟大。傍晚,极目远眺,视野可见的是微醺的天空和烂漫的云霞,敛起刺目光芒的日羽在地平线上逐渐消融。而史蒂文斯虔诚背后的心酸与无力,终在一次次对于自我矛盾的叩问中释放——雇主达林顿勋爵出于绅士准则,对他人产生了过于单纯的同情心,蒙蔽了他看清事实本质的眼睛,最终被人利用,成了亲法西斯的帮凶。 

多么遗憾,多么讽刺。好心办坏事并不能得到无条件的原谅,总要有人为带来的伤害负责。这真的不是史蒂文斯想要的结果。他内心的羞愧或许没有言明,但每当提到雇主达林顿勋爵时的含糊其辞,便是最有力的证据。他本想追求“伟大”,却最终变成了“罪人”。那么,史蒂文斯真的错了吗?不,他只是做出了选择,而悲剧正是这些选择注定的结果。或许故事已经落幕,结局无法更改,但他自我意识的觉醒,或许能为管家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常常不知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我们。当你选择了前方的道路,前方的道路也在选择着你。人生中,个人可以选择登上高处,置身事外,去欣赏傍晚的美景,却永远无法跳出自己的人生,去做一个预设好的完美选择。《长日将尽》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反思,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站在一个个十字路口,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意识到一个选择可以决定的轨迹,只是面对未知的世界,兴奋着,彷徨着。

人不能依靠“假如”活一辈子,长日将尽,珍惜所选择的,迎接新的黎明。

 

田村童老师点评:

萨特曾说:“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组成,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歆妍同学的这篇短评,抓住了书中悲剧人物的核心矛盾:史蒂文斯在忠诚的面具下回避内心的真实,以至于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深陷矛盾。他看似主动,却在命运的框架中被动前行。这既是史蒂文斯的悲剧之源,也是他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叩问——是否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跳脱不出命运的双手?史蒂文斯的悲剧提醒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就是每一个做选择的瞬间。在每一个如此的瞬间中,我们得以倾听内心的低语,更好地走向“自己”。正如史蒂文斯在傍晚的余晖中逐渐觉醒,或许我们也能在一次次对自我的审视中,获得新的希望与力量。

2025 /

04-21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