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年级组

沉浸式体验多彩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级高一文科班走进中南民大民族学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2025-05-29

为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5年5月23日下午,我校2024级高一文科班全体同学在班主任邓志娟老师和马雪艳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体悟多彩民族文化、解锁民族团结进步密码的主题研学活动。

次央 (15)

在民族学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美美与共》《记忆武陵》等七个主题展厅,近距离感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感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底蕴,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雕刻精美的土家族“三滴水木床”、雍容华贵做工精细的苗族银帽、历史厚重的壮族铜鼓、体现了对国家深度认同的土司官印、吸收了汉族刺绣工艺的京族盘金绣花法彩衣等等,一件件文物背后都藏着厚重的历史故事,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次央 (5)

互动体验环节,同学们在互动大屏前触摸民族工艺品、体验钻木取火的乐趣、亲手敲响曾侯乙编钟,沉浸式感悟中华古老文明的深远意义。“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解员提到,无论是服饰上的纹样互鉴,还是建筑雕刻中的技艺融合,都印证了中华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守望相助、共创辉煌的深厚情谊。

次央 (11)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探索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实践课,同学们在参观结束后感触颇多:

高一(18)班 王翊轩:

周五下午,我们来到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博物馆,我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深的了解:

它是历史和文化的交汇。博物馆内跨越百年的文物和民族记忆都在说着同一件事,五十六个民族从来都是一家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馆里各民族绚丽丰富的服饰,是充满中华智慧的建筑,更是中华文化所结成的民族学,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它是智慧与团结的交融。博物馆内从百年前流传至今的铜鼓,各族用它或传递信息或报告军情。相似的背后也有差异,纹样丰富各具特色。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又保留着独特文化的各民族在交流中互鉴,在差异中成长。

它更是我们光明的不可阻挡的未来。中华民族特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启示我们,民族共同发展势不可挡。我们要怀着民族共同意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未来是光明的未来,是团结的未来,更是我们所有的的未来!

 

高一(19)班 王艺铭:

通过参观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我深刻体会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其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通过历史文物和文化实践,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价值。

其中土家强的三滴水床令我印象深刻。其以中原汉族的拔步床为原型,结合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传统,也融入了汉文化的建筑美学,是改土归流后汉土文化融合的典型例证。其中他的造型华贵也让我久久不能忘却。三滴水床,床体采用榫卯结构,雕刻蝙蝠(福),莲花(早生贵子)等吉祥图案,既体现了工艺精湛,也承载了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之向往。从全家共居“火床”到独立卧室的变迁,反映了中共政策推动下土家族生活方式的演变,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进程。此外,例如延续千年的钢鼓,创新突破的苗族竹衣,维护国家统一的土司官印,多元并包的畲族祖图,也都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次央 (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