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门
动手启智探生物,实验寻趣绘芳华 ——我校学生科学院果酒制作活动顺利举行
作者:
王鑫
来源:
访问量:
2025-04-18
2025年4月16日下午五点半,学生科学院果酒制作活动在西科技楼二楼举行。到场人员除了学生科学院固定成员以外,还有来自卓越书院和高中部的部分对活动感兴趣的学生。


活动第一项,学生科学院生科院副院长付宇宸向到场同学简要介绍了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步骤。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副院长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拓展,对发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甲醛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以尝试加入果胶裂解酶这一解决方案。



活动第二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生科院生科院院长浦皓宁和副院长付宇宸的帮助下开展实验活动。大家在教材中葡萄酒制作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分组探究了苹果、梨、香蕉和葡萄等不同实验材料制作果酒的效果差异。其中对于葡萄酒的制作,学生尝试了捏碎和榨汁机打碎两种方式。此外,在教材中利用葡萄皮表面天然存在的酵母菌进行发酵的基础之上,学生尝试向其中加入了超市购买的酵母粉,加速其发酵的过程。

果酒制作完成后,学生从水封管中清晰地看到了冒出的气泡,切实地感受到了酵母菌厌氧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本次果酒制作活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我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附部分参与学生心得:
此次果酒酿制实验虽未进入发酵阶段,但前期的工作已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实验的细致与匠心。从清洗水果到调配酵母菌溶液,每一步都需严谨操作,稍有疏漏便可能影响后续发酵的成败。
实验开始前,我们认真清洗了葡萄、梨子、苹果和香蕉,并用75%酒精对操作台、刀具及玻璃瓶进行了彻底消毒。毕竟,微生物实验的卫生控制是基础中的基础。削果皮、去核时,不同水果的质地差异显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操作,提升了实践技能。
榨汁环节中,葡萄与梨子出汁率高,苹果需切成小块以防止卡住刀片,香蕉则需加水打成糊状。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不同水果的处理技巧,例如苹果切片方向影响出汁效率,香蕉黏稠度需调整水量才能顺利装瓶等,这些都让我对水果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最深刻的收获在于对“微生物驯化”的敬畏。调配酵母菌溶液时,我们严格按比例溶解活性干酵母,并静置活化。活化对水温偏差的要求(±2℃)让我充分体会到微生物对环境的敏感性,这精准控温的背后,是人类智慧与微生物生长规律的微妙平衡。
这次实验让我明白:科学不仅是宏观规律的总结,更是无数微小操作的积累。当我们将实验室里的严谨与自然的复杂性相结合时,平凡的水果也能酿出令人惊叹的芬芳。这份实践中的顿悟,将指引我在未来的学习中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深层联结。
——高一年级 宋佳谈(学生科学院成员)
“自制果酒”—— 一次浪漫的科学之旅
化课本为现实——由王鑫老师带领生科院组织的“自制果酒”活动给了我一次成为书中实验者的机会。
消毒、冲洗、切块、榨汁……这些在平常生活中并不特殊的操作在最后倒入酵母菌后变得意义非凡:这群肉眼难见的微生物才是这场发酵盛宴的主角。它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果汁悄然变为果酒。许多课本上不会记录的细节,让我想起一句话“科学观察需要诗人的眼睛”。
亲身体验终强于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死知识。有些真理不需要复杂的公式,只需要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神奇。科学的浪漫,在于用理性解读世界的同时,永远保留对万物生灵的好奇与温柔。
——高二年级 马晓珺(非学生科学院成员)
作为一个很少翻车的“手工人”,这次果酒制作却给了我另类收获。我们带下来的一小坛果出计在不到一天后便失去了生机。正当我们沮丧时,却有人发现我们的装置并没有完全密封。
这个低级的失误让我陷入沉思。在平时的物化实验中,我们总在老师预设的“理想条件“下操作,却忘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这像这次,我们的操作并无失误,却忽略了最基础的设备检查。修复密封后,原本已经认为的“失败品”在一段时间后重现生机,气泡活跃起来。这让我想起数学老师曾说的“误差才是真实的坐标系”,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永远不会像试卷题目那样严丝合缝。
或许,学会敬畏每一次意外,就是实践的意义。它让我们在可控与不可控的博弈中,学会用更谦逊的态度面对科学。
——高二年级 范晰晨(非学生科学院成员)
本次制作果酒活动不仅是一次利用课本知识的实验,更是在制作过程中教会了我们“等待”的意义。在这个可以随时加速播放视频的时代,我们似平失去了等待的勇气,当同组成员第N次抱怨“怎么还没冒泡”时,王老师道:“急什么呢,酵母菌的发酵可急不来,必须交给时间去酝酿。”的确,我们通过知识与实践认知到,酯类物质的合成需要72小时以上的陈化,酒香的层次感与时间呈正相关。需要无氧发酵的果酒,频繁开盖则会酸涩。这或许就是自然给予我们的哲学课:在合适的节点介入叫调控,在错误的时机打扰叫破坏,我们要学会学待,从果酒的酿造中悟出人生哲理。
——高二年级 凌紫悦(非学生科学院成员)
昨天我有幸参与了生物学生科学院举办的果酒制作实践活动,这场融合理论探索与动手操作的沉浸式学习,让我对生物学科有了全新的认知。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本次活动以葡萄、苹果、梨、香蕉等水果为实验对象,在王鑫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分组进行果酒发酵的全流程实践。从材料准备到控温发酵,再到密封操作,每个环节都印证着生物学对反应条件的严苛要求。尽管成品尚需时间检验,但这些过程,已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科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特性。
尤为珍贵的是跨年级分享与协作的独特体验。作为高二学生,我们和初一和高一的学弟学妹合作,共同完成了一瓶瓶发酵液的制作和装瓶;而在给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向他们传授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这些都成为三个年级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团队智慧的交响。
这场实践如同显微镜,将课本上二维的"发酵工程"章节拓展为立体的学科图景,让我真切感受到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系统性与生命力。期待未来能在更多实践中锤炼科学素养,让知识真正"发酵"出智慧之酿。
——高二年级 胡轩铭(非学生科学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