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八期)戏剧类:“戏剧经典”(二)-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八期)戏剧类:“戏剧经典”(二)

作者:

2021级高二年级Ⅱ部(13-18班)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04-29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1级高二年级Ⅱ部(13-18班)同学阅读推荐的戏剧类优秀作品专辑(二)。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邵凡辉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戏剧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牡丹亭》(汤显祖 著)

2、《死魂灵》([俄国] 果戈理 著)

 

指导教师:邵凡辉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Ⅱ部语文教师,旸谷文学社导师。获第十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教学方案一等奖、教学课件一等奖、下水作文二等奖。所开设选修课“诗歌鉴赏与创作”,入选优秀校本课程。在《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青年诗词》《南粤诗刊》《心潮诗词》《墨乡》等杂志发表散文、现代诗、格律诗若干。

 

导 语: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戏幕就拉开了。我们与不同的人搭戏,也自己演独角戏,甚至写戏让别人来演。我们或许是农人、医生、航天员、理发师、小说家、快递员、厨师、舞者、官员、画家……但本质上,我们都是人生这一剧本所选定的演员。无论“to be or not to be”,上天作为导演,从来不曾喊停。请记住,从呱呱坠地,登上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可以是粉面含春的娇娥,可以是饱经沧桑的君王,可以是满腹经纶的书生,可以是浴火重生的主妇,可以是矢志报国的学生,可以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可以是冷眼旁观的哲人,可以是爱因斯坦的助手,可以是米开朗其罗的老师,可以是与屈原对谈的渔父,可以是大观园里的丫头,可以是第一个火星登陆者,可以是贩夫走卒,可以是钦差大臣,可以是下一个白乐天……作为一个角色,我们并不比谁高贵,也不比谁低贱。现在,我们仍在戏中,请列位一一就位,倾情演出。

 

“悦读·乐享”推荐人:刘全凯(高二15班)

 

阅读推荐: 《牡丹亭》(汤显祖 著)

 

【书籍概况】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工丽,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之一。

 

【推荐理由】

鬼神传说与现实中的情爱结合,封建礼教与浪漫追求相争,绝美的唱词,细腻的描绘,让那个时代款款向你走来。汤显祖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如果说,捉住一只蝉,就捉住了整个夏天,那么品《牡丹亭》,就是在品辉煌两百年的昆曲。

 

【书海拾贝】

1、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2、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藤外烟丝醉软。

3、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4、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开遍。

5、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6、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读书札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丝竹声声,袅袅娜娜的杜丽娘“梦回莺啭”,委婉清丽,情丝绵长。从她的春心萌动到伤情而死,从还魂复活到与柳生举案齐眉,这是一个大胆追求爱的故事,是一句句对封建社会默然的控诉。
    读着这样美好的故事,念着这样温婉的唱词,世间的一切忧愁仿佛被抹去了。死可以成活,悲可以成欢,小书生可以成状元。一切都是这么美好,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多么纯真的幻想,多么热烈的期待!这熟悉的大团圆结局令人不禁会心一笑。这是汤显祖想写的,这是那时千千万万的人们想看的。
    他们为什么想看,难道仅仅是因为婉转的昆曲?难道仅仅是因为这种爱情的稀奇?
    可以猜到,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没有感受到,所以他们想在戏中听到看到。戏中唱得越美,戏外就是越丑。戏中越大胆,戏外越拘束。戏中越热闹,戏外越冷清。一出戏就像一杯醇香无比的酒,仅是浅尝就足以迷醉众生。

但是,在这一阵又一阵的空幻过去后又该怎么办?当麻醉的人清醒时又该怎么办?当角儿们依次下场,当各位看官一哄而散,又该怎么办?
    不知。我们也不想知道那些受尽压迫的人们怎样挣扎而无路,怎样头破血流而不得出。
    整个明王朝如一具冷冰冰的棺材,里面装的是腐朽的社会。而《牡丹亭》呢,则是棺材里的人在棺材盖上用细笔描的花。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是这么说的:“整个剧本文词华丽,充满喜剧氛围。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中国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

他说的,也正是我想说的。
    但我们又要看到,他的这种呼唤,并没有迎来光明。在康乾之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思想解放的态势遭到遏制,这种乐观,这种浪漫,化为了《长生殿》《红楼梦》的感伤与迷惘。
    毕竟梦醒之后,只剩下残忍的现实了。

 

邵凡辉老师点评:

作者告诉我们喜剧的背后是无数悲剧。但他把这一梦写得太美了,以至于我们不愿从这惊世一梦中醒来。  

 

“悦读·乐享”推荐人:刘鑫(高二15班)

 

阅读推荐: 《牡丹亭》(汤显祖 著)

 

【书籍概况】

《牡丹亭》,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又名《还魂记》。该剧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至伤情而死,后化为魂魄主动寻求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永结同心的故事。

 

【推荐理由】

《牡丹亭》文辞典雅,语言工丽,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是我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典范之作,讴歌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伟大爱情。

 

【书海拾贝】

1、海月未尘埋,新妆倚镜台。卷钱塘风色破书斋。——《牡丹亭·如杭》

2、秋影挂银河,展天身,自在波。——《牡丹亭·玩真》

3、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牡丹亭·惊梦》

4、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牡丹亭·写真》

5、画屏风外秦淮树。看两点金焦,十分眉恨,片影江湖。——《牡丹亭·移镇》

6、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牡丹亭·惊梦》

 

【读书札记】

但使相思莫相负,何惧礼法苦?

读《牡丹亭》,一路峰回路转,磨折不断。终见金銮殿上柳梦梅对时任宰相杜太守言辞铿锵,终于是“不觉梦已断,空有梦相随”的人间至情将封建礼教的缧绁斜斜地豁出一道口子,于是天光得见,最终成就了这一份直通幽冥,旷古绝今的爱情故事。

全书的核心便是礼教与人性的冲突。年正芳春的杜丽娘受到私塾先生陈最良的诗经“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催动,内心沉睡的情感逐渐苏醒,终于在内心激烈斗争后,精心梳妆游园。花开荼蘼,雨过清明,一派春景引得这个出生以来被家法礼教层层束缚的闺阁小姐惊叹连连,“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正是看似平平无奇的游园经历,打破了杜丽娘被父亲杜宝强加的“知书达理,光耀门楣”的认识,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从封建礼教所要求的端庄恭顺的大家闺秀中脱离,开始追寻朦朦胧胧中遐想的意中之人。黄粱一梦,却也千般爱惜,万种温存,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奈何情深缘浅,终是不忍见曾经姹紫嫣红遍作断壁残垣,春愁漾漾,百感交集。发乎情,却遗憾止乎礼教,在美好理想和现实的幻灭中郁郁而终。杜丽娘由生而死,恰是体现出其从一个合乎礼教的闺阁女子向追求个性自由的女子的转变。恰如其“写真”一画,虽沉入湖,却也只是对自我珍视自我价值的暂时阻隔。剧作寄托了汤显祖本人对于礼教的抨击以及对杜丽娘代表的追求自由爱情的认可,呼号,呐喊。

接下来,杜丽娘入冥界,冥界判官竟合乎人情,嘱咐花神休坏她的肉身,准许这游魂追寻梦中的情人,实际上也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由的强烈意念与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与不满。汤显祖借石道姑之口将作为启蒙读物的《千字文》化去116句戏写巫山云雨,足表现出其激越,愤懑。

杜丽娘在此期间由一个痴情女子转变为一个主动追求、大胆表白的直指封建礼教的女性,只为与梦中人柳梦梅“剪烛临风,西窗闲话”,毅然跨越重重阻隔,相依相偎。最终杜丽娘在柳梦梅的一再坚持下开棺,两人至情使父亲杜宝妥协,皇帝感动。悬镜鉴魂,敕赐团圆。

作为男主角的柳梦梅,仕途落魄,怀才不遇,牢骚满腹,不得已干谒求取功名,寒酸至极,软弱至极。然而即使是在位高权重的宰相杜宝面前也毅然激辩,跨越兵戈甲胄之地,只为与心上人恩爱永不离。柳梦梅作为封建时代士人的典型代表,却对爱情忠贞不渝,誓死守护,以至于一介穷酸书生敢在大殿上豪迈陈词,不惧杀身之祸。这里有汤显祖个人经历的影子,汤显祖对自己与妻子阴阳两隔的事实抱有重新团圆的天真烂漫的幻想,可见其用情之深,用情之切。

作为书中的配角,杜宝代表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陈最良代表深受礼教压迫,却又有一定进步思想的儒生,石道姑则是被剥夺人欲的形象。深受其害的陈最良和石道姑为柳杜的爱情穿针引线,故事线严密交织,可谓匠心独运。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柳、杜两人“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至今余韵袅袅,感人至深。曲词的优美,故事的传奇,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等等,让《牡丹亭》不愧为中华戏剧之瑰宝。吾辈诚宜深入品读,感悟至情。

 

邵凡辉老师点评: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作者以千字酣畅淋漓之文,写尽曲折离奇之人间至情。

 

“悦读·乐享”推荐人:代卓成(高二16班)

 

阅读推荐: 《死魂灵》(【俄国】果戈理 著)

 

【书籍概况】

《死魂灵》是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戏剧,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也是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

 

【推荐理由】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俄国散文之父”,其代表作《死魂灵》更是被别林斯基高度赞誉为“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果戈理执笔为剑,斩尽伪装,地主阶级的贪婪残暴于此一览无余;运悲为墨,描摹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堕态腐朽的画卷。

 

【书海拾贝】

1、书籍可以使人免于闲怠。

2、人研究自然越深,就知道得越少!

3、青春还有将来,这正是它的幸福。

4、在一件事情的开初,是不能测度它的全部情状,以及经过的广和深。

5、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由什么样的忧伤和悲痛编织而成,总会有一丝的欢乐从忧伤和悲痛的旁边闪过。

 

【读书札记】

魂灵已死

遨游书海,彷徨之际,一个久别重逢的名字叩开吾心所向——果戈理·亚诺夫斯基,俄国文学史上纵横千古的传奇人物。

此前,我一直于选材上瞻前顾后:《莎士比亚全集》,堪称史诗的集合,粗通皮毛便得研读个三年五载,更不谈小有所成;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皆为国粹,戏曲里难望其项背的存在,细品,却深受封建迷信流毒,余韵难存。相较之,《死魂灵》的创作可谓“传奇”。在给普希金的信里,果戈理说这“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而且它也许会使人发笑……我打算在这部长篇小说里,即使只从一个侧面也好,一定要把整个俄国反映出来”。

而在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前,直至19世纪中叶,俄国仍保有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农奴毫无人权,甚至被当成商品贱卖,极大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魂灵”一词,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也就指代“农奴”,如魂灵般没日没夜地劳动,生不如死。这便是这篇现实主义戏剧的背景。

《死魂灵》在人物塑造、幽默讽刺的运用和抒情的结合方面,都达到了俄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独树一帜。在对形形色色的地主们的描写中,首先登场的是乞乞科夫和玛尼洛夫。作为全书的线索人物,乞乞科夫的童年被作者以历史过程的形式展现,用传记的笔法向读者描述了一个因家道中落而被价值观的谬误所充斥的可悲形象。而对于其他配角,果戈理则更多采用肖像画的方法勾勒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如附庸风雅的玛尼洛夫、自私愚昧的科罗博奇卡、贪婪吝啬的泼留希金等。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叙事,相较于以往文学中只作背景的环境,果戈理显然更倾心于其对人物性格的支配作用,强调人物的个性特征,夸张而不失真,以如此典例象征大众,从而达成批判现实的目的。在讽刺的妙用上,普希金说:“还从来没有一位作家有过这样的才华,善于把生活中的庸俗那样鲜明地描绘出来,把凡夫俗子的庸俗,那么有力地勾勒出来,使得所有容易被滑过的琐事,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正是果戈理叙事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大多数作品具备的主要特征——以喜剧口吻诉说悲观世态,发人深思,果戈理内心深处的愤懑也昭然若揭。而小说中偶现的抒情插叙,作用则刚好相反,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似丹科般为人们指明方向,这在俄国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著书之时,果戈理身处异乡。正如诗人艾青的肺腑之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彼时的他也正为俄国丧失人性的暴政哀惋叹息,可他仍憧憬着高歌:“你既然那么无边无际,你怎么会不诞生出博大精深的思想?你这里既然有英雄用武之地,怎么会不诞生出英雄?啊,俄国!你会有一种光辉美妙的前景!这是大地上从来没有过的……”我不禁追忆起一位故友,那位高擎红烛跃入死水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在《发现》一文中,他也是呐喊着:“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罗赞诺夫说,在俄国的文学中,再也没有比果戈理更难理解的人物。他痴迷于喜剧创作,却用尽了现实的荒诞不经,他糅合五颜六色,挥毫只余黑白。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言,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果戈理虽42岁便驾鹤西去,但他的作品并未尘封,而是久久地被后世传颂。

时间是旷世巨作最好的知己,如今百年过去,《死魂灵》历久弥新,已然成为俄国文学史上巍然而立的丰碑,世界文学中璀璨夺目的瑰宝。时至今日,魂灵已死,但封建迷信仍是理性大厦的一面危墙,生活中仍不乏戏剧性的匪夷所思,正因为面对着更多的未知与迷惘,我们才更需要现实主义文学赠予我们的澎湃力量。

 

邵凡辉老师点评:

作者以如椽之笔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力,让我们坚信一个腐朽的魂灵死去后,千万个鲜活的魂灵终将在光明中重生。

 

 

2024 /

04-29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