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开展多元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

周洁

来源:

访问量:

2015-09-28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过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要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对于学生而言,关键能力可以理解为学生具有为完成今后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且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教育过多注重于“学术教育”——学术类课程,强调向学生教授知识然后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和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活教育、成长教育”——活动类课程,国外多称之为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我国目前的高中教育大多还停留在“以高考为目标以分数论成败”的阶段,在高考改革的现状下,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跟随时代的步伐。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活动课程的提出也是一种适应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在常规活动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创新。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不仅需要各类考试成绩(如GPASAT1SAT2APIB等),还需要学生提供高中期间的各种课外活动经历。美国学校强调的各种课外活动,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一致,都是希望通过各种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表现。

学校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以往的高强度学术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如何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各项课外活动,在培养优秀学习习惯的同时将学习的方法论和时间管理、规划能力有效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未来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为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选择提前做准备。

二、课题界定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滕斯(D. Mertens)提出,他从未来劳动领域需要的角度强调培养人的能力不是仅限于某一项专门技术内容上,而是应该培养能够在不同场合和职责下胜任各种变化的能力,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而适应多种职业生涯。目前,关键能力主要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强调,在基础教育中鲜有学者提及。如果我们用“学习者”替换“劳动者”的角色,来思考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如何将开发学生能力的目标与社会环境互动相结合,那么,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关键能力这一问题或许能够为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1974)中,梅尔滕斯指出,关键能力由四种基本能力要素构成:1.基本能力:是各种具体的特殊能力所具有的共同特性的高于具体专业能力之上的能力,同时又可以自上而下地向特殊专业能力迁移和转化,包括逻辑性、计划性和连贯性思维能力等;2.水平能力:是获得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扩展知识水平和保证信息在不同领域之间的水平迁移;3.可迁移知识能力:是在不同知识领域或职业共同具有的能力,如环境保护意识、劳动安全意识、合作精神等能力;4.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随着劳动者年龄变化,劳动者在过去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起作用的能力,如社会法律知识、经济常识、计算机知识、外语、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等。概言之,我们可以将“关键能力”理解为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与中国大学录取学生仅看高考成绩不同,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时候非常看重学生高中期间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其中包括课外活动的年限,活动中担任了什么职务,参与的活动得过什么奖励或荣誉,奖励或荣誉的级别(校级、地区级、国家级、世界级)。也就是说,课外活动与考试成绩对于申请美国大学同样处于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美国大学之所以需要学生提供参与的课外活动情况,是想要了解申请者是否能够主动去加入到校园或社会的活动中,而且把这些活动当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参与和完成。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要培养出真正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关键综合能力。

三、研究目标

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机会表现和锻炼他们的领导力、执行力、创造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学术知识以外还注重对社会技能的获取。

四、研究内容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性质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可以被分为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其中,专业关键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系统思维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和创造能力、抽象和综合能力;社会关键能力包括团结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五、主要创新

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也就是我国一直提倡要实行的素质教育。

1) 在教育目的上,由培养社会精英,转向培养人格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在教育目标上,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学会生存,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技能。

3)在教学模式上,打破统而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学科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构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由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探究类课程组成的新的教学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在教育内容上,凡社会需要的,做人、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内容,都将作为教育内容。改变以往应试教育根据升学需要,只重视概念、理论和知识的教学,轻视实践,轻视知识的运用;在学生接受这些教育内容时,不仅使学生要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事物发展的科学过程,将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5)在教育方法上,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课堂上忙于讲课,学生忙于听课,课下忙于做作业转向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6)在教育环境上,由单一的课堂环境转向注意多种环境对育人的作用。这些环境是经过精心设计、全面构造、周到安排而形成。既有课内环境,也有课外环境;既有学校环境,也有家庭环境;既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还有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环境。而应试教育重视的仅是课堂教育环境。

六、具体措施

按照以下类别可以同步展开各类活动:

1. 创建多元化的社团,在校内外逐步开展主题丰富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

2. 开设校内艺体类活动选修课,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如中国民乐、民族舞蹈、中国武术、瑜伽等,组建舞蹈队、管弦乐队、武术表演队等,突显我校办学特色,构建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3. 开设校内学科类活动选修课,发挥学科教师的指导作用,展开学科研究性学习项目。

4. 设立级部学生会,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按月度、季度、年度等策划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

5. 组织学生按兴趣分小组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专利发明创造、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类活动。

6. 鼓励倡导学生走出校园提供各项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公益类活动。

7. 组织劳动体验、野外生存、安全救援等集体社会实践活动。

七、计划步骤

(一)活动计划阶段

1. 发现选择活动:学生是活动的开发者和实施者,由学生自主发现和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确定指导教师:教师也要与学生创建一种合作关系,指导活动的有效开展。

3. 确定活动组织形式:包括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等,也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4. 设计活动方案: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人物、活动周期、活动成果等形成初步活动方案。

5. 建立活动档案袋: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档案,记录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过程,可以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活动展开阶段

按照以下类别可以同步展开各类活动:

1. 创建多元化的社团,在校内外逐步开展主题丰富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

2. 开设校内艺体类活动选修课,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如中国民乐、民族舞蹈、中国武术、瑜伽等,组建舞蹈队、管弦乐队、武术表演队等,突显我校办学特色,构建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3. 开设校内学科类活动选修课,发挥学科教师的指导作用,展开学科研究性学习项目。

4. 设立学生会,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按月度、季度、年度等策划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

5. 组织学生按兴趣分小组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专利发明创造、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类活动。

6. 鼓励倡导学生走出校园提供各项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公益类活动。

7. 组织劳动体验、野外生存、安全救援等集体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总结阶段

1. 定期开展活动交流:以简报等刊物形式展示活动新的及阶段性成果,在学期中、学期末举行活动分享交流会,让学生与他人分享活动体会和感受,了解和肯定自己在活动中获取的能力。

2. 活动成果展示:总结活动经历,以班级-年级-校级逐步展示活动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学生的表现能能力。

八、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九、成果形式

(一)可以开展的课外活动可以分为如下六大类:

 

²  学术性活动,

²  社团/俱乐部活动,

²  社会公益活动,

² 学校服务活动,

² 体育艺术活动,

²  个性化活动。

 

(二)根据课外活动培养可以培养的综合能力可以分为如下八大类:

 

²  领导力;

²  执行力;

²  创造力;

²  科研能力;

²  沟通能力;

²

2015 /

09-28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