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从《盗梦空间》到“解梦空间”

作者:

心理教研组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量:

2010-09-15

 

2010914 高一15 第三节)“如果一个梦做了三四次,意味着什么呢?”“做梦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梦到过的情景又重新出现在现实里,是不是所谓的梦会成真呢?”“突然从梦中惊醒是怎么一回事呢?”“梦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火热的电影《盗梦空间》,彻底点燃了高一十五班同学对梦的热情。第一次心理健康课上,同学们逮住自由提问环节,七嘴八舌的问着关于梦的各种问题。

 

辣椒鱼性格的余老师热情地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解答。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代表自己的第一次心理健康课,十五班的这次课,将毫无疑问地定为“解梦空间”,在这里,同学们对梦有了更专业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人都会做梦,只是有人会记得,有人不记得。梦有很多种,可分为生理梦和心理梦。有种梦是预言式的,但这种梦很少,通常我们觉得遇到的梦想成真的情景可以用俗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来解释。梦是潜意识的,是内心对你的提醒。梦就好像是原始人的来信,提醒我们最近该注意关注自己的内心啦。

 

老师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梦在某些时候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当一个人某段时间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时,梦里的情绪就更容易倾向于焦虑紧张,当一个人某段时间处于轻松愉快的情绪时,梦里的情绪就更容易倾向于轻松愉快。所以,梦可以作为同学们自我检测的一个方法。当持续一段时间,在梦里都紧张焦虑的时候,就是提醒我们需要放松一下了。老师强调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记得打预约电话,找老师求助。

 

梦——这样一个独特的情绪自测法,同学们都觉得新奇有趣。

 

课后,依然有同学恋恋不舍,老师继续探讨。

2010 /

09-15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