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如何找到心灵的归宿

作者:

杨丽敏

来源:

访问量:

2012-03-12

      (2012年3月5日 高一(7)班 第七节)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传统文化能让人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品质和德行。本次心理课,蔡群老师就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自我反省来教学生如何找到心灵的归宿。

       上课开始时蔡老师首先引入了最近“马路孝子”的例子来巩固之前学的“孝”的内容。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的大二学生刘普林在上学之余替在环卫所打工的母亲清扫大街,凌晨5点多,当大多数市民还在酣睡之时,他就拿着扫帚、铲子和铁簸箕出现在武汉涵三宫街道上,代替母亲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整整坚持了两年多。其孝心感动了很多人,被人们称为“马路孝子”。多家媒体报刊对刘普林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向刘普林捐助3万元,鼓励其安心学习。随着了解的深入,同学们越发佩服起这名孝子。蔡老师总结道,刘普林现在的荣誉和光环都是由于他的孝心所致,他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希望同学们能像他学习,身体力行地将孝道践行于生活中。

                                                (图为刘普林在清扫街道)

       随后,蔡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传统文化中自我反省的三个观点。第一是《尚书》的反省思想。“伊尹曰: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万邦,兹惟艰哉。”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他认为君臣都要始终如一地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的道德意识。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蔡老师举了自己如何眼睛近视的例子。第二是孔子的反省思想,蔡老师作了重点讲述。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也就是说君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则将事情都归结于他人身上。蔡老师举了雷锋助人、同学的例子以及自己和同事去上海世博会游玩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做一个会自我反省的君子。第二部分是心灵上的反省,包括内自省,内自诉和内自疚。关于内自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于内自诉,“子曰:己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诉者也”,意思就是说要学会向圣贤学习,见到不圣贤的人就要反省自身有哪些缺陷,加以改进。蔡老师拿自己身上发生的两件事作为反面教材,教导学生要反省自身的不足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第三个观点是曾子的思想,他认为要从行为规范上反省。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观点就是由曾子提出,教导我们时时要反省才能不断进步。

      从自我反省出发,才能处理好各类人际关系,才能达到心灵的平和。经常自我反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蔡老师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如何自省,如何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相信同学们学了本堂课的内容,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能从自身找到问题的原因,真正做到心平气和,找到心灵的归宿。

2012 /

03-12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